当前位置:首页专利查询健佑混凝土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透水人行道地砖,其包括:基础地砖,其包含净化剂;过滤管插入部,其形成于基础地砖;过滤管,其设置于过滤管插入部。另外,如果过滤管插入部贯通时,其包含:净化过滤器,其插入设置于过滤管插入部;过滤管,其设置于过滤管插入部,且位于净化过滤器的上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透水人行道地砖,更详细地涉及一种地砖内包含净化剂的透水人行道地砖,以便当雨水透过所述透水人行道地砖时能获得净化。
透水人行道地砖作为覆盖未铺装路面的地砖,其构成为有利于排放雨水。即如图1所示,现有的透水人行道地砖10包括:主体12,其为能够覆盖未铺装的路面的砖块;通孔14,其从所述主体12的上面贯通到下面从而用于排放雨水。但是,采用图1的透水人行道地砖施工后,出现了女士穿着高跟鞋步行的过程中高跟鞋的后跟卡进通孔导致脚踝受伤的问题。因此,曾有如图2,在通孔部插入过滤管(filter pipe)的透水人行道地砖问世。虽然,现有的透水人行道地砖能够尽快排走雨水,但没雨水净化的功能,因此不能使土壤污染最小化。换句话说,雨水通过透水人行道地砖流入土壤的过程中,地面上的各种异物未经过滤流入土壤因此导致土壤污染,由此会出现加剧地下水污染的问题。因此,需要开发具有净化功能的透水人行道地砖。先行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KR 10-1283094 BI
本专利技术为解决所述问题而提出,目的是提供一种既安全又有净化功能的透水人行道地砖,所述透水人行道地砖设置有过滤管,从而通过过滤管插入部容易将雨水排走,并防止出现异物堆积引起堵塞现象,防止高跟鞋的后跟卡进过滤管插入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提供净化功能的透水人行道地砖,在所述透水人行道地砖设置插入于过滤管插入部的净化过滤器,制造人行道地砖时添加净化剂,从而通过人行道地砖提供净化功能。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城市美观的人行道地砖,在所述人行道地砖的过滤管或人行道地砖混合或涂布夜光物质,从而可追求城市美观的向上。为了有效达到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透水人行道地砖包括:基础地砖,其包含净化剂;过滤管插入部,其形成于基础地砖;过滤管,其设置于过滤管插入部。过滤管插入部贯通的情况下,包括:净化过滤器,其插入设置于过滤管插入部;过滤管,其设置于过滤管插入部,且位于净化过滤器的上部。此时,基础地砖包括:主体部;表面层,其层叠在主体部表面并形成一体。主体部包括:水泥15?25重量份、混合剂5?15重量份、强化剂5?15重量份、石粉25?40重量份、净化剂5?30重量份。表面层包括:水泥27?38重量份、硅砂60?71重量份、及添加剂0.7?2重量份。此时,添加剂包括:流动化剂0.5?1.4重量份、增粘剂0.1?0.3重量份、消泡剂0.1?0.3重量份。在表面层设置排水槽,以便将雨水引入到过滤管插入部。在过滤管设置格子或多个贯通孔,以便防止异物堆积在过滤管插入部。在过滤管可涂布或混合夜光物质。此外,在基础地砖的表面层也混合夜光物质,以便帮助夜间行人、特别是夜盲症患者、视觉障碍人士、夜间视力不佳的行人的安全出行。另外,净化过滤器由活性炭成形而成为固态过滤器。此时,在净化过滤器的外周面涂布氨基甲酸酯。过滤管插入部的形状从圆柱、角柱、平截头角椎体、或平截头圆锥体形态中选择一种,为了使过滤管的形状与过滤管插入部的形状对应,也从圆柱、角柱、平截头角椎体、或平截头圆锥体形态中选择一种作为过滤管的形状。此外,设置净化过滤器时,净化过滤器的形状也与过滤管的形状对应从圆柱、角柱、平截头角椎体、或平截头圆锥体形态中选择一种。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设置过滤管的透水人行道地砖在过滤管插入部插入了过滤管,因此行人行走在采用本专利技术的透水人行道地砖铺装的人行道上时,高跟鞋的后跟、雨伞、拐杖等不会被卡进过滤管插入部,所述过滤管过滤砾石或手纸等异物,因此,能预防发生异物堆积在过滤管插入部而妨碍排水的现象。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透水人行道地砖具有净化雨水的效果,雨水透入添加了净化过滤器和净化剂的基础地砖的同时得到净化。【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现存技术的透水人行道地砖的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设置了过滤管的透水人行道地砖的立体图。图3是对示在图2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状态进行图示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在图2图示的第一实施例的组装状态的剖面立体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设置了过滤管和净化过滤器的透水人行道地砖的立体图。图6是设置在图5中的净化过滤器的立体图。
以下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首先,为各图中的构成要素赋予参考符号时,对不同图中出现的同一个构成要素尽量采用同一个符号表示。此外,说明本专利技术时,对相关的公知构成或功能的具体说明如果被判断为会模糊本专利技术的要旨时,将省略该详细说明。此外,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想不限定于此或受限于此,且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对其进行多种变形并实施。以下参考附图,对以解决所述问题为目的的本专利技术的构成和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是根据现存技术的透水人行道地砖的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设置了过滤管的透水人行道地砖的立体图;图3是对在图2图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状态进行图示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在图2图示的第一实施例的组装状态的剖面立体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设置了过滤管和净化过滤器的透水人行道地砖的立体图;图6是设置在图5中的净化过滤器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现有的透水人行道地砖1 —般用于覆盖未铺装的路面,其包括:主体12 ;通孔14,其上下贯通主体12。本专利技术的透水人行道地砖100包括:基础地砖110,其包含净化剂;过滤管插入部120,其形成于基础地砖110 ;过滤管140,其设置于过滤管插入部120。在此,过滤管插入部120起到和现有透水人行道地砖的通孔14相同的功能。过滤管插入部120贯通的情况下,可包括:净化过滤器150,其插入设置在过滤管插入部120 ;过滤管140,其设置于过滤管插入部120并且位于净化过滤器150的上部。此时,基础地砖110包括:主体部20 ;表面层30,其层积于主体部20的表面上5?1mm程度而形成一体。此外,基础地砖110的主体部20和表面层30形成为包含微细多孔用于透水。因此,主体部20的构成包括:水泥(cement) 15?25重量份、混合剂5?15重量份、强化剂5?15重量份、石粉25?40重量份、净化剂5?30重量份。就所述组合物中的净化剂而言,所添加的净化剂为活性炭、木炭(charcoal)等能够净化污染的水的物质,由此赋予透水人行道地砖净化功能。另外,表面层30的构成包括:水泥27?38重量份、硅砂60?71重量份、及添加剂0.7?2重量份。所述组合物中的添加剂包括:流动化剂0.5?1.4重量份、增粘剂0.1?0.3重量份、以及消泡剂0.1?0.3重量份。此时,流动化剂对人行道地砖的质量没影响,但可提升在混合状态中的流动性,有利于施工。增粘剂的添加是为了可以使混合状态的组合物具有合适的粘度。此外,消泡剂能够使混合状态的组合物不发生气泡,从而提供防止初期缺陷的功會K。另外,在基础地砖110的表面层30设置排水槽130,其引导雨水进入过滤管插入部120。此时,如果将排水槽130设计成四角形、三角形、圆形、或多角形的形态,采用本专利技术的透水人行道地砖施工则可期待审美效果。过滤管插入部120的形状选择圆柱、角柱、平截头角椎体、或平截头圆锥体中的一种,为了使过滤管140的形状与过滤管插入部120的形状对应,过滤管140的形状
一种透水人行道地砖,其包括:基础地砖,其包含净化剂;过滤管插入部,其形成于所述基础地砖;过滤管,其设置于所述过滤管插入部。